三峡中药科普系列之三峡主要地产中药资源——太白贝母

作者:三峡中医药文化 时间:2024-12-05 点击数:

植物特征

  多年生草本。叶对生,条形至条状披针形,先端有的稍弯曲。花单朵,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,苞片先端有时稍弯曲,但绝不卷曲;花被片6枚,绿黄色,无方格斑,通常仅在花被片先端近两侧边缘有紫色斑带:外轮3片狭倒卵状矩圆形,先端混圆:内轮3片近匙形,先端骤凸而钝,蜜腺窝几不凸出或稍凸出;花药近基着,花丝通常具小乳突;花柱分裂。蘋果,梭上有狭翅。

生长环境与产地分布

  太白贝母主要分布在海拔1650~2300 米的巫山、大巴山区的灌木林边或草丛中。喜阴凉湿润气候,耐寒、怕炎热、怕干早、怕污水。适宜的生长条件为:温度5℃~24℃,pH值6~7的棕色或微棕色土壤,土层厚度60~180厘米,地下水高度 90~300厘米。以土质结构疏松、透水性良好、含腐殖质多的黑砂土壤生长最好。

  主产于重庆市巫溪、城口、巫山和湖北省神农架等地,湖北省巴东、利川和重庆市开县、奉节有分布。其中,巫溪红池坝、城口产量较大。

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

  太白贝母作为川贝母入药历史悠久,常以“青贝”和“松贝”入药,民间应用广泛,已形成一定商品规模。据清光绪《大宁县志》记载:“贝母,银厂坪所产为佳”,大宁即今重庆市巫溪县,太白贝母在该县自然分布较广,说明在清代太白贝母已成商品。据巫溪县医药管理局1987年统计,川贝母年收购量最高达360公斤,可见把太白贝母作川贝母使用已非近代。太白贝母在重庆巫溪、巫山、城口、湖北五峰、宁夏泾源、甘肃彰县等地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,一直作为川贝母的地方习用品入药。在地方药材标准《四川省中药材标准》(1987年增补本)、《甘肃省中药材质量标准》和《 宁夏中药材标准》(1993)中分别以川贝母、西贝母和盘贝的名称收载。

  太白贝母的人工栽培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,并于 1983年试验成功,解决了野生变家种技术难题,开始了太白贝母的人工栽培生产。1993年,以重庆市巫溪县红池坝为中心种植太白贝母达2000多亩。2008年以来,由于太白贝母入药典工作的启动,在广州潘高寿药业和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开展资源调查的宣传和影响下,开始采集野生贝母和零星保留的家种太白贝母种子发展小规模种植。太白贝母作为川贝母来源正式列入2010年版《中国药典》。截止 2011年8月,太白贝母在重庆市的巫溪、城口、奉节有栽培,总面积约300亩。万州、南川有少量的引种栽培。


以上内容摘自余甘霖、沈力主编的《长江三峡中草药资源》,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仅作为学习研究交流使用,严禁转载他用。


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—中医药文化馆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