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峡特色中药科普系列之濒危药用物种——银杏

作者:三峡中医药文化 时间:2024-12-05 点击数:

植物特征

  落叶乔木,高可达40米。树于直立,树皮灰色。枝有长、短两种,叶在短枝上簇生,在长枝上互生或螺旋状散生,扇形,长约4~10厘米,上缘2裂,并有少数不规则的圆齿状浅裂;叶脉2歧分枝的平行脉,无主脉;叶柄细长,长2.5~7厘米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与叶同时开放;雄花呈下垂的短柔荑花序,4~6个生于短枝上的叶腋内或苞腋,有多数雄蕊,花药2室,生于短柄的顶端;雌花每2~3个聚生于短枝上,每花有一长柄,柄端两叉,各生1个心皮,胚珠附生于上,通常仅1个胚珠发育成熟。种子核果状,倒卵形至近球形,长2.5~3厘米。花期3~5月,果期7~10月。

生长环境

  银杏对气候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,在年均温8°C~22°C地区可生长,以年均温 16°C~19°C地区生长表现较好。抗病虫及抗早力较强,喜湿润但怕积水,喜土层深厚、肥沃疏松、地下水位较高的土壤。

资源状况

  三峡地区是我国银杏原生种群残存地之一。分布上表现出“大范围上呈带状分布,小范围内聚集分布”的特点。三峡地区光照、水资源、热度、气候和土壤情况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银杏生长,许多地方将银杏树作为景观树种大力发展。

保护措施

 《中国植物红皮书》(第一批)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,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》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。

开发利用

(1)药用价值:果实以“银杏”或“白果”入药,具有敛肺定喘、止带浊、缩小便的功效,用于治疗痰多喘咳、带下白浊、遗尿尿频;叶片以“银杏叶”入药,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,主治冠心病、心绞痛、血清胆固醇过高症等。

(2)生态价值:银杏作为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之一,气势雄伟,树干虬曲,葱郁庄重,且抗病虫害,被公认为无公害的树种,叶形奇特而古雅,是观赏绿化最理想的树种。

 此外,还可利用银杏叶提取物配制护肤、护发等方面的产品,目前已开发的相关产品有50余种。银杏用途广泛,三峡地区是银杏的适宜生长区,各地可大力发展银杏生产。


以上内容摘自余甘霖、沈力主编的《长江三峡中草药资源》,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仅作为学习研究交流使用,严禁转载他用。



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—中医药文化馆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