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峡特色中药科普系列之濒危药用物种——桫椤
作者:三峡中医药文化 时间:2024-12-05 点击数:
植物特征
树形蕨类植物。茎直立,高1~6米,胸径10~20厘米,上部有残存的叶柄,向下密披交织的不定根。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;茎端和拳卷叶以及叶柄的基部密被鳞片和糠秕状鳞毛,鳞片暗棕色,有光泽,狭披针形,先端呈褐棕色刚毛状,两侧具窄而色淡的啮蚀状薄边;叶柄长30~50厘米,通常棕色或上面较淡,连同叶轴和羽轴具刺状突起,背面两侧各具一条不连续的皮孔线,向上延至叶轴;叶片大,长矩圆形,长1~2米,宽0.4~0.5米,三回羽状深裂。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分叉处,靠近中脉,有隔丝,囊托突起,囊群盖球形,膜质。
![](/__local/5/96/B2/5FA1C31271C5237132BC51E2258_C9F4146D_1C4EB.jpg)
生长环境
本品为半阴性树种,喜温暖潮湿的气候,喜生长在冲积土中或山谷溪边林下透气松酸性腐叶土上。
资源状况
日前在重庆市江津、北碚、涪陵、壁山、长寿、大足、铜梁和湖北省神农架等地有野生资源零星分布,在涪陵磨盘沟自然保护区对桫椤种群进行了重点保护,同时在三峡珍稀植物园也迁地保护了部分桫椤。
保护措施
《中国植物红皮书》列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,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》列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。保护措施有待加强,在依法开发利用桫椤科植物的同时,应该注意观赏园艺的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结合,在发展中保护并不断提升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域。
开发利用
(1)药用价值:桫椤削去外皮的髓部可作药用。本品味辛,微苦,性平,能祛风除湿,活血通络,止咳平喘,清热解毒,杀虫,强筋骨。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、风湿痹痛、肺热咳嗽、流行性感冒、流脑以及肾炎水肿、肾虚腰痛、妇女崩漏、中心积腹痛、蛔虫、蛲虫和牛瘟等,内茎液汁外用可治癣症。
(2)研究价值: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,它对研究地址变迁、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。
(3)观赏价值:桫椤植物树形美观,树冠犹如巨伞,园艺观赏价值极高,除部分民间药用外,主要是桫椤的树干作附生兰花的载体。
以上内容摘自余甘霖、沈力主编的《长江三峡中草药资源》,仅作为学习研究交流使用,严禁转载他用。